>
 
您的位置:华体会网页版>>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合作交流>>正文内容
明德讲堂第51-52期预告:书香工程——明德讲堂文学季系列讲座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3日    点击数:

为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人文关怀,明德讲堂特开展“书香工程——明德讲堂文学季”活动,邀请文学大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为同学们准备一场文化盛宴,带领学生品味经典,走进文学世界,提高我校学生人文素养。

第51期预告:

讲座主题:《萧红与她的文学经典》

讲座时间:2016年5月26日 18:00—20:00

讲座地点:文体中心412

主讲嘉宾:章海宁

主办单位: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协办单位:校团委、汉语言文学社、国学社、青春印记编辑部

嘉宾介绍:

章海宁,萧红研究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委会专家委员,萧红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萧红文学馆馆长,呼兰河读书会会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萧红全集》《萧红印象丛书》《萧红文学馆丛书》主编,《抗战时期黑土作家丛书》《东北抗日文学大系》副主编,校订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等系列作品;著有《萧红画传》《萧红印象·书衣》《萧红印象·影像》等。在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省内外十余所大学作数十场萧红专题讲座。在全国重要报刊发表萧红专题文章数十篇。任萧红多部纪录片、专题片文学顾问等。

讲座简介:

萧红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当代优秀女作家。这位只受过中学教育的女子是如何通过阅读而改变自己,最终成为著名作家的呢?萧红又是如何被阅读,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而成为受到世界关注的女作家的呢?著名萧红研究学者章海宁从萧红的阅读和阅读萧红两个侧面来解读经典作家的成名之路以及经典作品的阅读密码,为读者展示经典名著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第52期预告:

讲座主题:《说不尽的张爱玲》

讲座时间:2016年5月31日 18:00—20:00

讲座地点:文体中心412

主讲嘉宾:陈子善

主办单位: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协办单位:校团委、汉语言文学社、国学社、青春印记编辑部

嘉宾介绍:

陈子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张爱玲研究专家,作家,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后来在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研究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著作有《文人事》《发现的愉悦》《说不尽的张爱玲》等十种,编订现代作家文集、全集和研究资料集数十种。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代中文学刊》主编。

讲座简介:

广受读者关注的现代经典作家张爱玲,上世纪四十年代以《传奇》和《流言》崛起于上海文坛,引起了文学评论界广泛关注,周瘦鹃、傅雷等评论家撰文高度评价张的小说。一段时间内,只要张爱玲有新作问世,都会引起热烈讨论。王兰率先提出“张派”的观点,李君维也认为张爱玲开创了新文学创作的新的“风气”。共和国成立后,张爱玲首部长篇《十八春》问世,当时读者反应强烈。即便张爱玲去国后,范烟桥1960年代还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她。改革开放后,柯灵《遥寄张爱玲》在香港和内地先后发表,揭开重新发现张的序幕。回顾接受张爱玲的历史,多角度解读张爱玲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我们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深度了解。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将走进明德讲堂,为我们带来一场题为《今天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巴金》的讲座,请继续关注第53期明德讲堂。

 

让我们走进明德讲堂,敬请关注本期明德讲堂!

“明德讲堂”热情期待广大师生光临!

明德讲堂介绍:“明德讲堂”是由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系主办的,致力于向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改善思维、健全人格、丰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的平台,以实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明德讲堂”以校训“明德求真、知行合一”中的“明德”二字命名,以“传承人文精神,蓄养人文情怀”为理念,着重体现知识性、前沿性、趣味性、哲理性。自2010年10月启动以来,我们已邀请了多位在国内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并还将加大校外资源的引进力度,为我校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学生得到高水平一流的教学资源,充实我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注:“明德讲堂”作为华体会网页版的科技学术活动之一,让你在感受百家风范、感悟人生真谛、收获智慧的同时,更为你的顺利毕业累积综合教育学分。(参与讲座,保留带明德讲堂logo的入场券,即可成为参与科技学术活动的凭证哦。)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华体会网页版明德讲堂”;“明德讲堂”微信公共账号;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网页。/Category_53/Index.aspx

 

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上一篇:畅谈工程文化,共享学术盛宴
下一篇:诵文学经典 谱博雅华章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管理指南 | 管理登录 黑ICP备1100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