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增强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艺术与设计学院组建“探寻非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社会实践团,实践团成员由专业教师及学院各年级学生干部组成,李慧老师担任指导教师。
2024年7月3日至7月30日,实践团共同走进翟孟义木雕重彩工作室、吕翠杰玉米叶编织工作室、丁敏安漫塑馆、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于志学美术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七彩莲花蓝染艺术工坊、结对共建单位道外区崇俭街道公园社区等,开展以“知行合一·青春三下乡”为主题的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翟孟义木雕重彩工作室
7月3日,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抵达了翟孟义木雕重彩工作室,开启了暑期探寻非遗第一站。
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在翟老师的讲解下参观木雕重彩作品,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其传统工艺魅力与革命匠人精神,直接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和挑战性。
此次实践参观不仅加深了实践成员们对技艺本身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成员们深刻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起文化传承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吕翠杰玉米叶编织工作室
探寻非遗第二站,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来到了吕翠杰玉米叶编织工作室,进行系列实践的参观体验。
玉米叶编织作为一项非遗技艺,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以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和编织工艺,创造出如提篮、篓、门帘等各类生活用品和装饰品。这项技艺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吕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下实践团成员两两一组,在编织过程中相互协助完成了选料、清洗、晾晒、编织等多个环节。通过体验全方位地感受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感悟匠人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在激发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三、丁敏安漫塑馆
同日下午,实践团队在丁敏安漫塑馆开启了有关探寻非遗第三站的艺术创作体验旅程。同学们静下心来,沉浸在泥土的世界里,感受那份纯粹的创造乐趣。
泥塑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创作过程中,实践团员们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泥塑作品表达出来,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启迪。泥塑的实践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法和操作步骤,如揉泥、塑造、修整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学习以提升自己的手工技能和艺术创作能力。
四、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探寻非遗第四站,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的9名成员在李慧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通过与文物相关等保护举措进一步增强新一代青年群体的历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信念。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穿越时空的信使,静静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引领着队员们走进了一部部辉煌的历史篇章。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997年,是全国唯一以金源文化为主题的专业性展馆,建筑面积五千四百平方米,整体风格体现了金源文化。该馆在一九九八年荣获全国文物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榜上有名的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博物馆。
初进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分布地图及历史沿革发展的时间线,在博物馆的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有序参观各个展区。包括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展区丰富的展品通过生动的展示方式,向参观者们全面讲解了阿城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古朴的历史文物、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故事,让大家流连忘返。在互动体验区中,通过模拟装扮和场景拍照的方式使实践队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金代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五、于志学美术馆
为进一步了解东北特色文化,7月11日,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于志学美术馆,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赏析,深入了解冰雪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创作过程。
冰雪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材质和表现手法吸引了众多观众。作品通过精细的雕刻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冰雪的纯净与力量之美。通过观察和了解,得知其冰雪艺术的创作过程十分艰辛。艺术家们需要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不断尝试和调整,才能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六、中国木雕艺术馆
为深入探索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与技艺,中华文化传承团一同来到了中国木雕馆进行展馆参观,开启非遗第六站。
中国木雕艺术馆建造风格独特,场馆设有多个展厅,展品涵盖了从古至今、各个地域的精品木雕作品,展示了中国木雕艺术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展品包括平面浮雕、浅浮雕、深浮雕、多层叠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以及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等著名流派的作品。
中国木雕艺术馆内展品均配有文字介绍与视频讲解,方便参观者能够进一步了解木雕艺术的相关知识。这些作品不仅造型精美、技艺高超,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提升观赏体验的同时
七、蓝染技艺的传承
在于英斌老师的讲解下成员了解到,蓝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业的复兴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培养更多的蓝染工匠和爱好者,可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蓝染作品往往承载着制作者的情感和故事。在体验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亲手制作蓝染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寄托自己的愿望,从而建立与作品之间的情感联结和归属感。
八、“时光印记,非遗传承”
7月30日,实践团成员以“时光印记,非遗传承”为主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将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文化内涵以及保护意义等传递给社区居民,增强新时代文化自信,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宣讲活动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实践宣讲员通过知识问答和竞赛等形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宣讲过程中更多的年轻人和社区居民被吸引到了非遗传承的观众席中来,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九、“非遗进万家·共享文化盛宴”惠民展览
7月30日,艺术与设计学院“探寻非遗之美,传承中华文化”实践团队来到哈尔滨市道外区崇俭街道公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携手开展“非遗进万家·共享文化盛宴”惠民展览。
近年来,随着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的增强,一系列非遗展演活动纷纷走进大众视野,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重要桥梁。非遗项目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记忆。实践成员利用专业知识精心布展,展示了髹漆的手工艺品、版画、大漆装饰品等。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和传承人的心路历程,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吸引路过居民们纷纷驻足观看,拍照留念,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引领青年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对全国青年的殷切寄语。
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开展以“探寻”“感悟”“鉴赏”“宣传”非遗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深入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起点,全面剖析了有关非遗项目的历史脉络、技艺精髓及传承现状,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开展主题宣讲”“布置惠民展演”等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同时,对于参与此次实践的团成员而言,这是一个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能够锻炼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更为他们搭建了实践与成长的平台,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虽已告一段落,但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将以此次社会实践的丰硕成果为基础,结合自身艺术类专业所长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普惠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千家万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